新传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传要闻 -> 正文

聚焦 | “提质与拓维:面向新文科的新闻传播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线上研讨会举行

发布日期:2021-05-19   点击量:

为深化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学科改革,推动创新型、复合型的卓越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促进新闻传播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经验交流,由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联合举办的“提质与拓维:面向新文科的新闻传播学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线上研讨会于5月16日下午举行。

来自10所重点高校新闻传播院系的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负责人汇集云端,分享交流五类一流课程培育与建设经验,就新时代本科课程育人与拓维、新文科本科课程优化与提质两个主题进行了研讨。全国数十所高校近300名高校教师通过线上会议室、直播室旁听了会议。

教育部新闻传播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昌凤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教务处处长冯金朝教授,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特聘院长张昆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明新教授出席会议。

陈昌凤教授在致辞中肯定了会议讨论议题的重要意义,提出在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和一流本科课程建设要求的驱动下,以教学经验研讨为主题的会议独树一帜,充分展现出会议主办院校的创新意识和开拓精神。与会学者的课程建设经验也充分体现了近年来新闻传播教育界的教学成果和发展方向,对全国新闻传播教育的多维开拓和质量提升具有重要引领价值。

张昆教授在开幕致辞中强调了“课程”作为实现大学教学目标基本手段、推进本科人才培养核心要素的重要地位。针对课程建设中的普遍问题,张院长建议从“做好课程体系规划”“推进交叉融合”“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强化知识产权管理”“完善激励和评价机制”五条路径进行改革。

第一场研讨会以“新闻传播学一流线上课程及混合式课程的建设路径”为主题,由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副院长孙振虎教授主持,一流课程“网络新闻与文化传播”负责人、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蒋晓丽教授担任评议人。华中科技大学余红教授、中山大学张志安教授、暨南大学谷虹副教授做主题分享。

余红教授围绕“系统性”“碎片化”“可视化”“富媒体”“配套性”等关键词介绍了线上课程“新媒体用户分析”的内容设计特色与推广应用经验,强调了线上课程建设不应只专注于前期的平台搭建和内容设计,还应关注课程上线后的运营与宣发,通过线上答疑、设立课程QQ群等方式全方位提升课程与学生用户之间的“黏性”,并通过与出版社合作建设配套教材等方式推广课程建设成果、扩大课程辐射范围和影响力。

张志安教授围绕“从精品课程到教学成果”这一主题,重点介绍了线上课程“新媒体素养”在“兼顾课程内容的专业性与通俗性”“平衡知识‘碎片化’和‘系统性’的关系”“重视团队协作与课程的协同建设”“强化知识传播的互动性和开放性”“灵活运用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推广”等方面的教学成果与课程价值释放,分享了课程团队在多层次、开放性、社交化网络教育平台建设上的经验。

谷虹副教授围绕“如何混合”这一主题,分享了“数字营销传播”课程在“重构课程知识体系”“深化热点问题讨论模式”“改造传统案例教学法”“搭建以专业竞赛和项目实战为内容的高阶能力挑战和协同育人平台”等方面的建设经验,以及建构“开放性互联化智慧型课堂”,探索“四维驱动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法”和“线上线下模块化多维动态评估”等方面的创新实践。

    蒋晓丽教授在评议环节提出了新媒体时代“技术赋权学生”这一重要议题,充分肯定三位分享嘉宾在线上课程及线上线下混合课程建设方面的创新实践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彰显了新媒体技术在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并为其提供定制化服务方面的巨大潜力。

第二场研讨以“新闻传播学一流线下课程的培育经验”为主题,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院长李华君教授主持,一流课程“电视采访报道”负责人、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党委书记曾祥敏教授担任评议人。中国人民大学王润泽教授、中国传媒大学顾洁教授、中央民族大学赵丽芳教授做主题分享。

王润泽教授回顾了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新闻传播史”教学团队多年来薪火相传、守正创新的传统,结合个人在新闻史教学过程中经历的“学着讲”“照着讲”“接着讲”“自己讲”的阶段探索,介绍了课程教学团队通过专题讲授、案例研讨、文献阅读、第二课堂实践相结合进行课程教学方式创新,强调了“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课程教学理念,提出“一流课程建设应真诚从学生角度出发思考课程建设路径,循序渐进推进课程改革”。

顾洁教授对标教育部新文科建设要求,介绍了“融合新闻学”课程以“一个根本育人原则”“两项协同育人机制”“三大核心知识模块”“‘四全’实践养成模式”为核心特征的课程创新理念与实践策略;同时围绕“如何进一步构建、完善、更新融合新闻学理论体系”“融合新闻教学应该重‘学’还是重‘技’等议题,分享了课程团队在体系建构、教材更新、技术和理论融合方面的探索与思考。

赵丽芳教授回顾了“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课程由选修到必修再到课程群的建设过程,以及师资从无到有再到“9+X”多学科组合的发展历程,正是来自于学生“做研究”的需求与兴趣不断激发老师们改革创新的热情。作为一门具有高阶性和挑战度的专业核心课,如何消减学生畏难情绪,激发学生兴趣,赵丽芳教授还分享了团队“让知识有温度、让教师有温度、让朋辈有温度、让考核有温度、让交流有温度”五维并举的育人举措。

曾祥敏教授在评议环节认为三位分享嘉宾展示了教师对教学工作和学生的热爱,体现了“立德树人、德育为先”的教育原则,线下课程的建设经验既“守正”又“创新”,一方面坚守课程内容的专业性与高阶性,另一方面又能结合新的教育环境“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探索教学模式创新。

第三场研讨以“新闻传播学一流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与社会实践课程的创新拓维”为主题,由毛湛文副院长主持,一流课程“少数民族节庆活动融合报道虚拟仿真教学项目”负责人、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单晓红教授担任评议人。浙江大学韦路教授、暨南大学支庭荣教授、南京大学王辰瑶教授做主题分享。

韦路教授结合“重大时政新闻智能生产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的申报经验,分享了虚拟仿真课程“能实不虚”、“业界协同”等建设原则,强调申报课程应切实需要以虚拟仿真技术形式再现当下难以抵达的情境,建议申报过程中应明确需求、认清定位、创新形式、探索策略。同时,韦路教授主张打破门户之见,整合已有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资源作为公共产品服务于更多高校的人才培养。

支庭荣教授结合个人在“非典”及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经历与感受,介绍了“公共卫生危机事件新闻采访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聚焦公共卫生事件的缘由,分享了课程在实验方案设计思路、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创新机制,重点介绍了以情境还原、任务驱动和游戏化机制为特征的教学方法对传统新闻采访课程教学的创新与拓展。支庭荣教授还分享了通过业界协同方式矩阵化推广课程建设成果的经验。

王辰瑶教授以“探索新闻实践教学平台的融合之路”为主题,介绍了一流社会实践课程“未来编辑部”以院媒矩阵为基础探索深度融合的四个发展阶段,分享了以全真实践“倒逼”实务教学改革,由多元主体协同实践探索协同育人机制,为社会实践类课程的申报与建设提供了可供参考的路径与案例。王辰瑶教授还重点介绍了课程团队以防疫观察实践项目为代表的“重大突发事件融合报道”实践成果。

单晓红教授在评议中充分肯定了虚拟仿真实验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在多元主体协同育人方面,和在课程资源共享共建方面的创新性。单晓红教授认为“未来编辑部”积极探索校园媒体课程化,让“良心活”成为了“聪明活”,值得同行借鉴。

研讨会闭幕式由陈俊妮副院长主持。

中央民族大学教务处冯金朝处长在闭幕致辞中代表学校感谢与会专家倾囊相授分享经验,认为研讨会覆盖五类一流课程,参与分享的课程建设团队教学能力强、水平高、理念新,建设经验对于新闻传播学科和其它学科的本科一流课程的培育、建设与申报均有重要借鉴意义。

版权所有: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地址:北京中关村南大街27号     邮编:100081     电子邮箱:mucxwycb@163.com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