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传要闻 -> 正文

实录丨把小事做实,把实事办好

发布日期:2020-11-20   点击量:

11月17日,中央和国家机关工委在京召开中央和国家机关脱贫攻坚先进集体、优秀个人表彰会,对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定点扶贫工作中表现突出的20个先进集体和50名优秀个人进行了表彰。我院2010届新闻学校友、人民日报社评论部政论研究室副主编、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平坊满族乡于营村第一书记吕晓勋,荣获优秀个人荣誉称号。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我是人民日报社挂职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平坊满族乡于营村第一书记的吕晓勋。

2019年1月25日,习近平总书记率中共中央政治局同志来到人民日报社,就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举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在新媒体大厦移动报道指挥平台前,总书记同我进行视频连线,了解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在现场,总书记对广大第一书记提出了殷切希望。总书记的讲话,温厚亲切、充满力量,鼓舞人心、催人奋进,坚定了我从小事入手,把小事做实,把实事办好的信心和决心。

于营村是一个很普通的北方小山村,离县城不远。由于没有产业支撑,贫困发生率一度超过30%。这是我刚到村里时拍摄的几张图片。大家看看,污水横流,垃圾乱扔,一到晚上,村里有好几段路,伸手不见五指。另外,我观察村干部的工作状态,村主任,长期不在村;村支委,有一半一直没打过照面。当时我就在想,于营之所以成了“灯下黑”,看来啊是有原因的。

脚下有泥、心中才有底。为了尽快进入工作状态,来村后,我用两个多月的时间,走访了全村所有在村村民。在此基础上,我手绘了两张“于营村引导图”。大家看,图上这些五颜六色的小方格,代表了全村280户农户。他们的姓名、所属小组、是否是贫困户、是否常住等信息,一目了然。这项工作,费时耗力。但我觉得很有意义。不仅熟悉了村情民情,提高了扶贫工作效率,同时也为村里做发展规划,提供了重要依据。

光走访、画地图,还远远不够。村民想要的是啥?是实实在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当时,村北头三个自然村的村民找我反映,晚上出门黑灯瞎火,既不方便还有危险。村民盼的,就是我们应该干的!我和新一届村支书,熟悉村情的老党员,连续好几天摸黑,到三个自然村选点。村里没收入,我和滦平县司法局驻村工作队四处联系,在人民日报社的大力支持下,很快筹集到一笔路灯购置经费。期间,有村民私下找我要路灯,我说,你放心,所有路灯,都会安在大家出行最需要的地方。

70盏路灯,照亮了于营,也温暖了村民的心。记得装路灯那会儿,晚上的气温已在零度以下。我因为没带够衣服,穿得比较单薄。村民看到了,都会热情地招呼我,进屋喝点热水,暖暖身子。老党员李德,怕我受不了山里的冰凉,主动给我送来了孩子的棉衣。“你把老百姓的事放心上,他们才会把你放心上。”这句话在于营得到了验证。

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看支部。党员干部思想不统一,工作就很难推进。去年3月,我在村“两委”会上提出种植秋葵的想法。等我讲完,会场一片寂静,“两委”干部谁都不说话,既不支持,也没反对。大家最关心的是,秋葵好种吗、能挣钱吗?

提议种秋葵,并非一时心血来潮。在召开“两委”会前,我查阅了大量有关秋葵的资料,还专程赶到天津武清,向曾约过稿,为村里引进秋葵的大学生村官杨代显,当面请教秋葵管理技术。于营的气候、水源、土壤都没问题,就差“人”这个关键了。我决定从村支书和一名老党员身上打开缺口。

老党员于长伟,是村里有名的种植能手,但他之前没种过秋葵,一直有些犹豫。我就天天拉着村支书,带着不同地方的种植方法、成功案例,到老于家里和他软磨硬泡。功夫不负有心人,老于最终下定决心,带着十多户贫困户,负责13亩秋葵的试验种植。两年来,于营秋葵打出了品牌,打通了线上、线下两种销售渠道,每亩毛收入超过7000元,比原来种玉米,收入增加了好几倍,最远卖到了新疆、深圳。而一开始连秋葵和油葵都分不清楚的村民,也一个个成了秋葵种植专家。

种秋葵,只是于营村自力更生谋发展的一个切面。这两年来,从老党员带头发展秋葵、土豆、苗木等产业项目,到年轻人回村创办家庭农场,再到引进大户,种植200亩烟薯25、西瓜红等新品种红薯,于营村新一届村两委班子不等不靠,在人民日报社、滦平县以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无论是产业结构,村容村貌,还是日常管理、公共服务,村里的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提升。人均年收入,也从不足4200元上涨到超过1万元。而其中最让人欣慰的,还是人心的变化。秋葵采摘期间,老于每天都会主动问我,明天有快递要发吗?这种积极、主动的工作状态,正是贫困村摆脱贫困应有的精神风貌。

思路一变天地宽。在我的倡导和影响下,于营村“两委”自我加压,决定每年为老百姓干十件实事。开设农民学校,就是今年干的十件实事之一。图片上几位小朋友,正在向蓝天救援队的叔叔学习,如何正确包扎手腕。他们参加的,正是于营农民学校第一届夏令营。记得开班时,不少孩子还特别羞涩,排队点名时都不敢大声答应。几天活动下来,孩子们逐渐变得开朗起来,看到我们这些驻村干部,都能主动大声问好。能够帮助孩子们学到点有用的东西,哪怕仅仅是一个文明习惯的养成,对于我们来说,就是忙有所乐,累有所值。

做事无需人尽知,成绩自己会说话。今年以来,不少长期在外的村民,纷纷回村打卡。他们感叹,于营的道路拓宽了,过桥更安全了,以前随地的垃圾、污水不见了,大家有地方活动了,随处走走转转,房前屋后都是美景。作为一名扶贫干部,能够帮助一个曾经没有集体收入、没有规模产业、没有良好卫生环境的“三无村”完成蜕变,我觉得我的工作特别有意义,也特别有价值。

脱贫攻坚是一场必须打赢打好的硬仗,虽然于营村已经整村脱贫,但巩固脱贫成效,帮助村民持续增收,依然是眼前的重要任务。我将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扑下身子、沉下心来,扎根基层”,“实实在在为当地百姓解决实际问题,为贫困村带来新变化”。

今年,于营村引进了一家投资公司,对全村发展进行了系统规划。未来,我们将以“有机农业、民宿旅游、教育研学、生态康养”为特色产业,努力把于营村打造成——环首都有机生活体验地,京津冀研学旅游目的地。希望到时候,我们的每一位村民,都能笑得更开心、更开怀。你们的满意,就是我们扶贫人最大的幸福!

谢谢大家!

版权所有: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地址:北京中关村南大街27号     邮编:100081     电子邮箱:mucxwycb@163.com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