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传要闻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公告 -> 新传要闻 -> 正文

“党的光辉照我行”党史学习教育主题微视频(三)| 邵飘萍与《京报》

发布日期:2021-06-01   点击量:

5月30日,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研究生第三党支部来到了位于魏染胡同的京报馆。作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重要阵地,《京报》在邵飘萍的带领下见证了革命报人的激昂情感与峥嵘岁月。今天,让我们和新闻与传播学院2020级研究生第三党支部一起,探寻革命先辈们追求真理和光明的奋斗足迹。

1918年,著名报人邵飘萍秉持着“公平真确”的办报理念和宗旨,创办了《京报》,还亲手写下“铁肩辣手”四个大字,悬挂在编辑部的墙上,与报社同仁共勉。

京报馆修缮后的“铁肩辣手”题字

邵飘萍为新闻事业奉献一生,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个被誉为“新闻全才”的记者。他的新闻思想极为丰富和深刻,观点涵盖了新闻职业活动的方方面面,足可成为当时新闻记者工作实践的指南。即使在今天,他倡导的记者要以品性为第一要素,以探究事实不欺阅者为第一信条,以及要有“铁肩辣手”的社会担当精神等,依然具有现实意义。

邵飘萍人物像

103年前,正值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封建军阀的连年混战令国家遍体鳞伤。32岁的邵飘萍辞去《申报》驻京特派记者一职,决心自己办报,以笔为枪,以唤起国民觉悟、共除祸国殃民的军阀为己任。

1918年10月,《京报》诞生。《京报》讲求新闻的时效性,注重时政报道和评述,不以特殊权力集团撑腰,主张言论自由,坚持做民众发表意见的媒介,很快得到广大读者喜爱,名声倾动一时。《京报》的发行量最高时达到6000份,成为北京首屈一指的报刊。

京报馆当今面貌

五四运动后,邵飘萍被迫逃亡到日本。在日本期间,邵飘萍如饥似渴地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俄国十月革命,探索救国的真理,接受了科学社会主义。回到北京后,复办《京报》,并将《京报》发展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阵地。

修缮后的京报馆 

邵飘萍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新闻人,更是我国新闻教育的奠基人之一。北京大学新闻学研究会成立后,邵飘萍任导师,深刻影响了中国新闻研究团体和新闻教育的开端。邵飘萍所著的《新闻学总论》、《实际应用新闻学》,是中国报人自己编写出版的最早的新闻学专著,其中对于新闻业务的讲解影响了许多人,为中国新闻事业的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新闻学总论》、《实际应用新闻学》书影 

1925年春,经李大钊和罗章龙介绍,邵飘萍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1926年,邵飘萍被军阀杀害于北京天桥。毛泽东亲自追认他为革命烈士,并称赞其是一个具有热情理想和优良品质的人。

邵飘萍以其短促的四十年之人生,为马克思主义在华夏大地上的传播做出了重要贡献。他敢于冲破社会的黑暗和层层阻力,对社会现实提出尖锐的批评,更为后辈诠释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新闻人。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

版权所有:中央民族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地址:北京中关村南大街27号     邮编:100081     电子邮箱:mucxwycb@163.com

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