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出校门、接触社会、了解国情,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2022年寒假期间新传学子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探索着和民生息息相关、与青年责任密不可分的课题。上一期对5支优秀团队进行了成果展映,分享了同学们对于乡村振兴的思考、对于传统文化传承的建议,以及对于民族团结的深刻感悟。下面让我们继续来看一看同学们的实践风采吧!
1.团队名称:赴浙江新昌梅林山村调研生态旅游驱动乡村振兴实践团
成果名称:生态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内在机制与优化路径研究——以浙江省新昌县梅林山村为例
指导老师:吴占勇
团队成员:陈思、葛佳怡、李娅昕、戴晨曦
项目介绍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实践团队研究乡村生态旅游的发展情况并挖掘其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建议,助力乡村振兴。该实践团队关注国家方针政策,将专业知识灵活运用于实践,基于梅林山村仍然存在的旅游产品同质化、发展动力不足等问题,成员因地制宜提出相应对策,并将成果与当地村官干部分享交流,部分建议被采纳,也对其他乡村发展生态旅游、促进乡村振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实践感悟
在此次社会实践中我们其实遇到了很多的困难,首先是关于访谈问卷的撰写。由于第一次自主拟写问卷,对问卷的规范性、科学性等问题不是非常了解,但通过指导老师的建议和帮助,最终应用李克特量表拟定了一份较为全面、科学的访谈问卷。其次是采访村民的过程中遇到了沟通不畅等问题,通过长期交流才顺利获得了有价值的素材。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小组成员要紧密配合,与指导老师随时保持沟通,沉下心来,反复打磨调查报告。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当地村民)
2.团队名称:赴江永县调研江永女书文化传播实践团队
成果名称:新时代下江永女书文化的传承及传播策略研究
指导老师:范小青
团队成员:胡筱楠、李露、周芊岍、刘晓洁
项目介绍
受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启发,团队成员在确认选题时将目光投放到了自己从小到大耳濡目染的女书文化。江永女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全世界唯一一种女性文字。实践团队从江永女书文化在新时代下的传播与传承方面入手,通过探索江永女书文化的传播现状,根据现状分析传播中的困境与问题,结合专业知识从青年人的角度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提供建议。
实践感悟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收获了两点经验:首先运气有时基于努力。在线下调研时,我们一直想拜访的“女书意象空间”艺术展受疫情影响一直处于关闭状态,但我们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多次前往拜访,在吃了好几次“闭门羹”后,偶然在门口遇上了一位工作人员,说明来意后他欣然答应带我们进去参观,这才收集到了珍贵的图片资料。第二是多寻找身边的资源。线下访谈无法进行,我们就采用“人找人”的方式集齐了符合条件的线上访谈对象,顺利完成访谈。调研过程虽然会出现各种突发情况,但团队内部不断协调,并与采访对象保持着良好的沟通,最终让我们圆满地完成了这次社会实践。

(图为女书文字现场教学)

(图为走访女书生态博物馆)
3.团队名称:赴北京等一线城市的互联网平台调研用户算法化生存现状实践团
成果名称:数字穹顶之下:“算法化生存”的现状和问题调研报告
指导老师:毛湛文
团队成员:赵安琪、季芸、于昊、代宁
项目介绍
数字时代之下,算法已然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影响着人们信息接收、人际交往、日常购物等环节,左右着互联网传播生态运行中的底层逻辑。与便捷算法相伴而生的则是大数据杀熟、隐私泄露、诱导用户沉迷等弊端,如何规范算法应用成为当下的又一重要议题。实践团队从这个角度出发,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在线观察等方式,探析当下“算法化生存”的现状与困境。此次实践活动,深刻反思了人与算法的共生关系,为算法治理寻求升级版的行动方案,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有很高的可行性,在数据和人文关怀之间找到了良好的平衡点,用行动给出了青年人的解决方案。
实践感悟
团队成员对如何规范使用算法都很感兴趣,于是很快确定了选题。调查开始后,我们其实经历了很多“痛苦”的过程,在对“算法支配”和“人类生存”问题的考虑角度、框架搭建、理论采撷中我们一度陷入困境,在与指导老师的交流中,老师建议我们沿着“以算法为底层逻辑下人与技术的关系”的思路进行尝试,启发我们在最新出台的《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中寻找灵感。至此,困难重重的调研活动终于迎来了一点曙光。除此之外,疫情影响下如何进行社会调查也需要重新思考,最后我们敲定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收集到了千余份的样本数据。我们认为只有用心对待社会实践,不断精进修改才能收获自己想要的成果。

(图为小组线上讨论)

(图为指导老师线上指导)
4.团队名称:赴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田头镇璜山村调研数字乡村建设在乡村振兴中的应用及影响实践团
成果名称:数字技术助力乡村振兴的路径优化研究——以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田头镇璜山村为例
指导老师:吴占勇
团队成员:潘星玉、周昕然、余翠竹、夏静怡、王茵婷
项目介绍
自2019年《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及2020年《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出台后,数字乡村建设日益得到重视,为乡村产业、乡村治理以及乡村服务赋能。该实践团队以江西省赣州市宁都县田头镇璜山村为调研对象,通过采访、实地调研等方法了解当地的数字乡村建设情况。结合当地电信企业入户工程,基于数字化过程中主体、平台、政府间存在的实质问题,探究数字乡村建设在当地乡村振兴中的应用与影响,并总结出“数字乡村内生发展模式”,为各地以数字建设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参考。
实践感悟
受疫情影响我们及时调整了方案,一部分成员线下前往村子进行实地调研,其余同学采取线上调研的方式。我们团队一直保持高频次、高效率的沟通,也及时带着疑惑和问题去请教老师,吴老师的细心解答与指导让我们从一开始的“无头苍蝇”变成有目的有计划的研究。我们深刻感受到成员间师生间要保持高效有意义的沟通,有问题及时提出、及时解决,另外保持积极热情的态度对实践活动的顺利完成至关重要。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当地居民)

(图为团队成员与当地居民进行交谈)
5.团队名称:赴青海乡村振兴实践团
成果名称:赛纳班彦
指导教师:李天语
团队成员:韩嘉琪、马英、王怡、安馨
项目介绍
班彦村是一个通过易地扶贫搬迁摆脱贫困的新村,是典型的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项目的受益者。实践团队立足于乡村振兴话题,聚焦于班彦新村的过去与现在,将如今的生活面貌与以前未搬迁下来时的基础设施落后、就业困难、教育资源薄弱的生活面貌进行对比,展现出脱贫攻坚带给普通人最直接的变化。调研采访了因脱贫攻坚受益的村民、村支部书记,挖掘不同的人眼中不同的班彦村脱贫历程。以微电影的形式讲述了班彦村依托传统文化资源,利用国家精准扶贫专项资金,逐步摆脱贫困并成为脱贫典范的故事。
实践感悟
我们在明确选题后就开始了脚本的撰写,在拍摄过程中积极解决了一些困难,例如交通不便、方言不通、更换受访人等等,包括我们在多人协作的过程中难免出现一些观点上的碰撞,其实不必刻意避免不同意见的交流碰撞,好的作品应该经得起推敲和打磨。我们最大的收获就是在交流研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增强了自己的统筹协调能力和专业技能。

(图为微电影片头)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村民)
当代中国青年是与新时代同向同行、共同前进的一代,生逢盛世,肩负重任。回顾本次社会实践活动,同学们积极关注社会问题,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充分体现了新传学子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各团队都在精诚合作中增强了实践本领,全方位提升了思维品质,在实践中点亮了青春梦想,交出了精彩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