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晚,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香港中文大学传播学博士孙萍老师带来了一场主题为“算法、关系与劳动:外卖骑手的数字生计”的精彩讲座。讲座由赵丽芳教授和梁悦悦老师分别在海淀校区和丰台校区主持。
讲座正式开始前,院长赵丽芳教授为大家介绍了本次讲座的嘉宾孙萍老师,鼓励同学们学习孙老师扎根中国社会、关注现实生活的研究精神。孙萍老师谦虚地表示,希望通过介绍自已作为年轻学者的调研经历,为日后想做田野调查的同学提供一些论文构思和写作方面的指导。
讲座中,孙萍老师首先用四张照片:“今日头条”“旅行青蛙”“王者荣耀小乔”“变形金刚大黄蜂”引入讲座的主题——算法。紧接着,孙老师分享了当前算法研究领域存在的三种趋势:第一,关注算法生产的精英话语,忽视数字异化的遮蔽情形;第二,忽视数字劳动实践的丰富性,研究问题过于单调单一;第三,依赖源自欧美国家的技术生产理论,欠缺针对中国具体情境的分析。针对上述研究现状,孙老师进一步提出了自已对算法研究的理解,即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学者对算法的理解应保有自己的想象空间,要跳出技术层面,将算法视为多元传递模式下的一种技术制度和文化实践,从其社会性出发,寻求打开“算法黑箱”的路径。
在上述思路引领下,孙老师围绕外卖骑手这一人群的“数字化生计”问题,进行了长达5年的研究,在200多份深度访谈和4000多份问卷调查构成的资料基础上,从“外卖骑手与平台用户”“外卖骑手与平台”“外卖骑手与外卖骑手”三对关系出发,分析了算法如何影响了外卖骑手的“数字化生计”。其研究的核心结论包括以下四点:第一,算法以技术逻辑遮蔽了人的主体性逻辑,将“外卖骑手”异化为平台用户眼中的“字节”“像素”符号;第二,外卖骑手在“养系统”过程中形成了对平台的情感依附,进而困在技术系统中不断地进行自我剥削;第三,平台造成了外卖骑手之间的群体区隔与关系对立;第四,外卖骑手在应对人工智能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的抵抗策略和“街头话语”。
孙老师最后以“现场有神明”和“中国的数字底层需要被记录,被见证”两句话结束了分享,并鼓励同学们在田野调查中汲取灵感,与研究对象相互学习、共同进步。
孙老师分享结束后,丰台校区和海淀校区的到场同学积极提问,与孙萍老师围绕“算法造成的文化区隔是有意还是无意”“算法是否会加剧权力网络的不平等”“算法控制下人的具身性”等问题进行了交流讨论。讲座最后,梁悦悦老师进行了总结,指出“外卖骑手的数字化生计”是一个兼具学术意义与社会意义的、有温度的话题,既展现了传播学研究的人文情怀,在研究的选题、视角及方法使用层面,也对丰富现有的数字劳动研究及算法研究具有极大的启发意义。